本网讯 3月21日,校党委副书记、校长魏江与27位教师代表围桌而谈,直面教师分类管理、青年教师培养、“叁风”建设、教育教学痛点难题展开深入对话。副校长董进才、校党委副书记程爽,党校办、宣传部、人才办、人事处、教务处、科研处、研究生院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出席会议。

会上,教师代表结合自身工作实际,紧扣教学科研、专业建设、职称评审、教师培养、团队建设等师生关心关注的问题畅所欲言,对学校各项事业发展提出了建议和意见,并表示将积极苦练内功,将自身成长融入到学校发展的大局中,为学校高质量发展作出应有贡献。
分类管理“破界”:让每位教师找到“星辰大海”
教师代表们结合一线教学经验踊跃建言。“能否更加规范学生请假制度?”“是否可以通过共享师资资源的方式,多开展一些小班教学的课程?”“职称评审标准是否可以更加弹性?尤其对高级别成果认定更加宽容些?”“教师分类考核是否可以打通?”“教师分类管理中,教师的岗位、职称是否有更加软性弹性渠道?”
针对不同学科特点与教师专长,有教师建议建立“动态调整机制”:允许教师根据研究周期或职业规划,在分类体系中灵活转换赛道,避免“标签固化”。
针对课堂质量参差不齐问题,有教师代表建言强化“高阶性课程”建设、推行“金课认证”,加强教学内容创新、降低“分数宽容度”在评教中的权重,增加“课程挑战度”“能力获得感”等维度。面对“课程与行业脱节”问题,有教师建议增加一些实践类课程,以此加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。还有的教师提出,根据学科特点和教师专长设立分类评价体系,让擅长课堂创新的教师“教有所荣”,让深耕理论研究的学者“研有所誉”。
破解科研考核痛点:构建“有温度”的学术生态
针对教师普遍关注的科研考核问题,有教师直言:“短期考核给青年教师造成了很大的压力”“有的专业课时量太多占用了教师科研时间,导致考核不过关”等等。还有教师表示,科研经费和学术资源都向精英学者靠拢,青年教师即使是实际研究主力,却很难担纲重大课题,独立署名在核心期刊发表文章也很难,在科研、教学和经济的叁重压力下,尚未找到突破之道。
“科研课题需要团队合作,有的甚至需要跨境专家合作和国内专家带头人,目前学校的科研成果认定只局限在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,是否可以扩大认定范围?”现场发言引发共鸣。有的老师建议,学校能给青年教师更大的科研宽容度,增加第二作者认定,鼓励青年教师通过团队合作开展持续性科研工作。
青年教师培养:既要“扶上马”更要“送一程”
“入职以来,我参加了很多培训,却仍不知如何平衡教学与科研。”这一困惑道出青年教师普遍困境。有教师建议构建“双导师制”:为青年教师配备学术导师和产业导师,这样既传承‘青蓝精神’,又对接产业前沿。有的老师从身心健康、机会希望和收入分配叁个方面传递了教师的心声:“由于工作压力、科研压力造成了青年教师出现了焦虑的情绪,甚至影响到了身体健康,学校能否更多关注教师健康问题?”
针对青年教师普通关注的工资待遇问题,人事处负责人结合近叁年来教师收入数据解释道:“学校核拨给学院的绩效工资不是按照人头分配,而是根据科研成果划分的。工资收入包括多块内容,有些收入内容可能递延到了下一年度,不能单看某一年的数据。总体来说,学校教职工近年来的人均收入没有降低。专业教师会因为教学科研成果的波动而呈现年度之间的差异。青年教师如果叁年的特别补贴结束了,但又没有多少教学科研成果,那确实会有生活压力。”
“我们的制度是否让教师教有所荣、研有所向?”有青年教师反映职业初期面临“教学科研双压”“资源获取难”等问题,建议延长“教学孵化期”,配套专项经费支持教学法创新;还有的教师建议打造跨学科青年教师社群,让“独行快”变为“众行远”,加强跨学科、跨学院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。
有的老师建议为青年教师配备学术导师(资深教授)与产业导师(行业专家),推动理论与实践能力同步提升。教师要勇于走出校园、深入公司实践、解决实际问题,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。
“叁风”建设:让制度有力度,更显温度
“‘叁风’建设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。作为一所高校,不仅要培养专业人才,更要塑造具有‘浙财精神’的时代新人。”魏江提到,近期网络热议的教风、学风考纪、课堂质量等问题,反映出学校在快速发展中需进一步把握好松与紧、传承与创新的尺度,杜绝形式主义、官僚主义。
有的老师表示通过自己经历,深刻感受到了“叁风”建设开展以来,课堂质量、教育教学等方面取得了显着成效。任何改革都要经历阵痛期,但不改革就是长痛,“叁风”建设不仅关乎学校的发展,学校的思政工作和育人成果更是通过“叁风”建设得以体现,要在合理的范围内给教师一定的自由度。
有教师直言:“学风建设需回归育人本质。”他建议能否通过更加灵活、柔性的制度,让师生更加有获得感和愉悦感,实现师生共同奔赴。有教师建议,“叁风”建设的某些措施是否可以更加具体细化。还有青年教师直言不讳指出:“学风建设不能只靠‘抓纪律’,更需教师以学术魅力唤醒学生向学之心。”。
教务处负责人就老师们对于教风、学风建设中提出的意见、疑惑做出解答回应,消除了因为信息不对称、政策传达不力等所带来的误解或片面理解。他表示,管理好课堂是老师的基本职责,也是课程思政、隐性育人的重要体现,营造优良的教学生态和师生关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维度,后续学校在推进“叁风”建设过程中会将教学基本规范与要求做实落细,走实走深。
从“面对面”到“心连心”:打造师生成长共同体

魏江认真倾听了教师们的意见建议并表示,教师们以高站位、大格局理解学校发展进程中的阶段性困难,提出的意见和建议都非常具体有效,后期将多加强与教师们的沟通。交流中涌现出的许多新点子,体现了对学校美好未来的共同期待。学校将围绕教师们“急、难、愁、盼”,结合下一步综合改革,对提出问题进行逐步改进。“让教师的每一份用心都被看见,让学生的每一次进步都有回响”。
魏江强调,大变革时代下,学校作为立德树人的神圣殿堂,要始终坚守人才培养。教师是一个很有成就感的职业,要让每位教育工作者都能在浙财大获得职业尊严与精神归属。下一步学校要坚定不移地推进“新财经战略”高质量发展,并妥善解决发展中的问题;要坚定不移地深化“新培养体系”,与时俱进优化学科和专业化改革和发展;要坚定不移地推进“叁风”建设。
“有你们我们才有底气,有你们的鼓励我们才有力量。”针对接下来工作,魏江提出叁点意见:一要进一步推进“叁个坚定不移”;二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发展,从根本上回应学生需求;叁要进一步完善激励制度,做好荣誉体系建设。要加强改革创新与发展,做好会后后半篇文章。
(记者、编辑:赵蕾 摄影:徐思妮)